【我们这十年@坐标中国】“掘速之极” ,“煤海蛟龙”掘出能源保障线******
中新网北京10月9日电题 :“掘速之极” ,“煤海蛟龙”掘出能源保障线
记者 宋宇晟
一提起“煤矿采掘” ,很多人脑海中很自然就会浮现出满脸煤灰 的矿工形象 。
但你或许想象不到,如今 的煤矿工人不仅不需要出大力 、流大汗的人力挖煤,还用上了我国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的“采掘神器”,只需要几位工人站在安全位置操作 、按下几个按钮,机器就能自动采掘 ,工作量还达到了原来的3-4倍。
这件“采掘神器” 是什么 ?
这里所说的“采掘神器” ,指的是掘支运一体化快速掘进系统。根据不同地质条件配套 ,整个系统最长可达200多米,重量高达230多吨。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首席科学家 、快速掘进系统总设计师王虹称之为“煤海蛟龙” 。该系统由掘锚一体机、锚杆转载机、柔性连续运输系统和协同控制平台等部分组成。
其中,可伸缩 的巨大的滚筒 是它的利齿 ,负责挖掘;前方 的旋转刀盘好似“巨龙” 的舌头 ,把割下来 的煤块源源不断地拨到嘴里,而龙的脊椎和顶部 、侧面 的龙爪负责支护 ,龙 的身体则负责运输 。
就这样 ,整个系统完成了从采掘到支护再到运输 的一整套工作。
快速掘进系统 。中国煤科供图为何能称为“煤海蛟龙”?
和今天的先进技术相比,传统掘进技术工序繁多,技术水平低,造成采掘比例严重失衡 ,每月平均进尺仅约180米,再加上工作面水 、瓦斯 、顶板、粉尘等严重威胁人员与装备 的安全 。
一直以来,国内外未形成掘进、支护、运输平行作业的掘进作业线,掘进更是成为煤炭安全绿色高效开采 的短板 。掘进 、支护、运输不能平行作业,堪称“世界级难题” 。
王虹直言,针对这样 的问题,2012年 ,中国煤科便提出了“快速掘进”的构想。
2013年,第一代掘支运一体化快速掘进系统1.0同时也 是世界首套快速掘进系统在神东煤炭集团投入工业性试验 。2018年,第二代掘支运一体化快速掘进系统2.0,实现系统设备系列化和模块化 ,系统适用范围拓展到中等稳定围岩及较复杂地质条件。2020年 ,第三代智能掘支运一体化快速掘进系统3.0应用而生 ,可靠性 、安全性和智能化进一步得到提升 。
研发过程中 ,科研人员提出了“掘支运三位一体”掘进方法,将原本各自分离 的掘进、支护、运输工作结合一体 ,成功开发了掘支运一体化快速掘进成套技术、工艺和装备,取得了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的多维度协同支护 、大功率全宽截割、柔性连续运输等核心技术突破,首创“掘支运一体化快速掘进关键技术与装备”,实现了煤矿掘进由半机械化向完全机械化和自动化的重大技术变革 。
这一技术与原有掘进方法相比,掘进速度提高2-3倍,作业人员减少2/3 ,有效缓解了采掘失衡。
掘锚一体机 。中国煤科供图煤矿掘进“掘”出世界纪录
回顾历史 ,最早的煤炭开采工作,全部要靠人力去挖掘,靠的是肩扛 、手抬 ;慢慢地开始采用风钻和炸药 ;到了现代 ,才实现机械辅助。陕煤集团黄陵二号煤矿总经理易瑞强坦言 ,虽然开采手段有所变化,但掘进效率和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煤矿工人 。
巷道掘进作为煤炭开采 的先行基础工程,约占煤矿井下采掘工程量的70%-80% 。而我国每年新掘巷道13000公里,位居世界第一 ,工程量巨大。
面对这样的工程量,掘支运一体化快速掘进系统 的应用 ,不仅显著提高了煤巷掘进效率、降低了作业人数 ,还改善了掘进工作面环境 ,实现了高效捕尘、除尘,保障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 。
同时,这项技术突破更“掘”出了世界纪录。2014年 ,在稳定围岩条件下,月最高进尺3088米 ,创造了大断面单巷掘进世界纪录, 是煤矿平均掘进速度 的10倍以上 ;2022年5月 ,在中等稳定围岩条件下 ,月最高进尺2086米,掘进效率提高3倍;2022年3月,在复杂围岩条件下 ,月最高进尺856米,掘进效率提高1.5倍 。
以“中国创造”打造“中国速度”
王虹告诉记者 ,掘支运一体化快速掘进系统 的应用,开启了煤巷掘进的全新模式,实现了我国巷道掘进技术与装备从“跟跑”到“并跑”再到目前“领跑”的转变。
2021年 ,掘支运一体化快速掘进系统入选“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 ,极大地促进了创新链和产业链 的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助力绿色矿山,以“中国创造”打造“中国速度” 。
如今,掘支运一体化快速掘进系统已遍布在晋陕蒙等各大型煤企集团,并在不同地质条件下广泛推广应用 。
作为我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 ,煤炭当前仍是我国最主要 的能源 。先进 的煤炭采掘技术,有效保障了我国煤炭资源稳定供应。今年以来,在全球能源供应偏紧背景下,我国持续做好煤炭增产保供工作 ,将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记者了解到,中国煤科太原研究院正在进行第四代智能掘支运一体化快速掘进系统4.0中 的核心技术攻关,将全面提升快速掘进系统工艺与智能化技术水平 ,不断加速智慧矿山建设向“少人化、无人化”的目标迈进。(完)
搜索
复制
玻璃吹制 :火焰里 的艺术****** 初冬时节,位于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的玻璃器皿加工基地里,一派热火朝天 的生产景象。经过挑 、滚 、吹、定等工序 ,如糖浆般粘稠的玻璃原液在火焰里绽放出千姿百态。 成型后的玻璃 ,还要再经过切、磨、烘 、检 、洗等流程,一件晶莹剔透的玻璃杯才算制作完成 。(王浩庆/文 兰立强/摄) 吹制的第一道工序是挑料 。工人用挑料杆在玻璃液中轻轻一挑,一团橘黄色 的玻璃液便附着在管口 。 随后,吹制工人将玻璃液吹成灯泡状的小球,随后固定在滚轴上保持形态 。这一步骤俗称吹“小泡”。图为初步吹制过后 的玻璃“小泡” 。 在料团成型的基础上再次取料 ,放入滚料碗中不断转动 ,滚成圆形 ,为下一步吹制做好准备。 待料团匀称后 ,吹制工人从挑料杆的另一头将气平缓吹入杆内,同时转动杆体 。吹气时间和吹气量是保证产品尺寸 的关键 ,吹气过大会使制品端部过薄 ,尺寸偏大 ;反之则端部过厚,尺寸偏小 。 将吹制后的料团放入模具中 ,一边吹气一边调整角度。在不停吹气和转动下,使料泡不断胀大,逐渐贴合模具。这一步骤被称作吹“大泡” ,对吹制工人的技艺要求较高 ,通常需要多年的吹制经验才可完成。 据工作人员介绍,玻璃在吹制过成中经受了强烈的温度和形状变化 ,这种变化在玻璃中留下了热应力 。热应力会降低玻璃制品的强度和热稳定性 。如果直接冷却,很可能在存放 、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破裂 。 为避免这一问题,玻璃制品在成型后必须进行退火处理。在适当 的温度范围内保温或缓慢降温一段时间 ,减少玻璃中 的热应力。 玻璃吹制 的整个生产流程都需在高温环境下实现 。图为工人正使用加热枪烘烤瓶底 。 等杯子冷却下来,针对杯口处 的废料 ,需按订单尺寸将多余部分进行切割。通常工人会先用玻璃刀割出划痕,紧接着再用火烤,使其自然脱落,确保杯口平滑圆润。 图为工人在给玻璃杯进行“烘口”。 制作完成 的玻璃杯还需进行清洗、检验。图为工人透过光线检查成品。 图为工人检查成品。 装箱前 ,工人正清洗玻璃杯 。 近年来 ,当地的玻璃制品在市场中越来越走俏,还闯出了国门。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